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北大的迷茫生活
banner"
>
从四川大学毕业后,王岳川进了教育部工作,但是感觉很郁闷,他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在机关工作,于是下定决心考北大。
1984年,他在北大哲学系进修了一年,1985年,他考上了北大中文系研究生。
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,但苦恼也随之而来。
当他走进北大图书馆时,他吓了一跳。
尽管现在王岳川藏书已近一万册,但是比起当时北大的四百万册藏书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。
后来王岳川写了一篇文章,文章中说:“进入北大图书馆,我看到的不是书,而是思想者的一双双眼睛在盯着我。”
穿梭于一排排的书架间,王岳川能感受到那些不死的灵魂在向他诉说过去的历史。
那时,他最痛苦的有两件事:一件事是天下学问都在这儿了,我进宝山是空手而回,还是什么都抓一把最后却什么都抓不着呢?王岳川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苦恼和迷茫。
第二件事是别人的学问是巍巍高山,我只是一扌不黄土,我该怎么做呢?没进这座宝山,很向往;进来了,却很迷茫。
“一个人做一辈子学问可能成为一个专家,但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心怀宽广的思想家。
仅仅做一个专家是不够的。”
想来想去,最后王岳川选择了一本书——《文艺现象学》——一本英文书来翻译。
翻译这本书成为王岳川从中学转向西学的一个转折点。
这本书虽然并不厚,只有20万字,但却花了王岳川一年多的时间。
进入北大后,他发现西学对自己来说是一个空白,不补不行。
所以后来王岳川提出了做学问的16字心经:古代根基、西学视野、当代问题、未来远景。
一本《文艺现象学》,让王岳川理清了哲学、语言、人的意义,也让他走出了苦闷的时代。
很早以前,在大学里就有一个奇怪的现象:搞古典文学的和搞现代文学的不对话,因为无话可说。
“这怎么行啊,必须得让传统和现代对话。”
于是,王岳川成了这个思想的领军人物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