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下卷
banner"
>
儒家做事之道
有交换就有成功
本章讲孔子教学生要收学费。
此事见孔子中庸之道:1.有交换就有珍惜,就有成功。
2.把自己做好,交换才有条件。
3.宁肯自己吃亏,也要交换到底。
子曰:“自行束修以上,吾未尝无诲焉。”
(《论语·述而》)
孔子十几岁时就收了两个贵族子弟孟懿子与南宫敬叔为学生,讲礼。
他第一次做官就是当祭礼官,是一份带人的工作,因此那时实质上就已经收了很多学生。
孔子三十岁退隐后,办起了私学,广招门徒,并说:“自行脩以上,吾未尝无诲焉。”
束脩就是学费。
孔子这话是说:“只要交了学费的,我都教他。”
我们由此可见孔子说的“有教无类”
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博爱主义,而一个具体的做人态度。
孔子不搞免费教育,这样学生们才会珍惜自己用钱换来的教育机会,这样孔子的每句话都值钱。
孔子深知《易经》交换原理,凡事有交换,就可以操作。
不交换就不能成。
《易经》的“易”
就是交换的意思,甲骨文“易”
字本义为“换水”
(见阵年福先生《甲骨文动诃词汇研究》)。
《易经》一是讲变化,二是讲交换,这是其总纲。
讲《易经》变化之道的人很多,但都不透,讲《易经》交换之道的人还没有。
我有专书讲此道,在此就不多言了。
孔子无疑也深知此道,《易传》中记载孔子的话说:“二人同心,其利断金”
,即寓含此原理。
孔子收学生是要收学费的,并且孔子是言利的。
这都体现了《易经》的交换原理。
《新旧约全书》的“约”
指立约,人与神作交换:人类认耶稣为救主,那么上帝就赦免原无可赦的人类。
《易经》与《圣经》相同,全书讲“交换”
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
传说中破军七杀贪狼三星齐出,便是天下板荡改朝换代之时。一个表面看还处在盛世,但平静的表面下却是危机重重。内有诸王夺嫡,外有敌国虎视眈眈的朝代,却突然出现三星联动的天象异变。暗藏野心,手握天下财富有三成的勋臣之后。夺嫡之争越演越烈,甚至动辄刀兵相见的诸皇子。雄踞西北,一心想要割据一方的游牧铁骑。还有潜藏在西南,时刻不忘恢复故国的前朝余脉。三凶星的预言,究竟会落到谁的身上?黄琼,一个自幼生长在冷宫中的皇子,面对复杂的局面,究竟该如何破茧而出,该怎样才挽回危局重定河山?...
...
...
...
修灵成为绝世高手无望,隐居于都市过着凡人般的平淡生活。可是随身携带了十多年的通仙宝鉴突然亮了,于是乎...
...